安全公司报告
ICS 65.140 B 47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2016 - 05 - 23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7 - 01 实施 发 布 DB13/T 2347—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建成、路子云、冉红凡、刘文旭、马爱红、屈振刚。 I DB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Haliday)以粘虫为繁育寄主的人工繁育技术 的术语和定义、粘虫的人工饲养和中红侧沟茧蜂繁育的环境条件、种源、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以粘虫为中间寄主的中红侧沟茧蜂的人工繁育。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中红侧沟茧蜂 属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天敌,其寄主涉及到鳞翅目夜蛾科和 尺蛾科的40多种昆虫,其中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innaeus)等。 2.2 粘虫人工饲料 用于人工饲养粘虫的饲料,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方法见附录C。 2.3 滞育茧 处于滞育状态的中红侧沟茧蜂蜂茧,颜色为褐色,纺锤形,长×宽= 4.5 mm×1.5 mm,重3.8 mg~ 4.4 mg,0℃~4℃可保存一年。 2.4 发育茧 处于发育状态的中红侧沟茧蜂蜂茧,颜色为绿色,纺锤形,长×宽= 4.6 mm×1.7 mm,重3.2 mg~ 3.7 mg,0℃~4℃可保存7d~10d。 3 人工繁育环境条件 3.1 厂房条件 厂房水电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温性能,周围植物稀少或可严密隔离。 3.2 车间组成 1 DB13/T 2347—2016 由人工饲料制备室、粘虫养殖室、接蜂室、繁蜂室、消毒室、质量检测室、包装车间、恒温冷藏室、 原材料库组成。 3.3 配套设施 3.3.1 通风系统 在各养殖室内安装通风设备,通风口用60目纱网隔离。 3.3.2 控温、控湿系统 采用全自动温湿度调控系统控制环境条件;粘虫幼虫饲养室环境条件为温度:26℃±1℃,相对湿 度3龄以下幼虫70%~80%,4龄以上幼虫为60%~70%;成虫饲养室环境条件为温度21℃±1℃,相对湿度 为75%~85%,光周期为L∶D=12∶12。发育茧繁殖条件温度为26℃±1℃,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 L∶D=14∶10;滞育茧繁殖条件温度为16℃±1℃,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L∶D=10∶14。 3.3.3 防逃逸设施 在门口设置隔离间,在通风口、窗户等处设置防虫网,防止幼虫和成虫逃逸。 4 粘虫的人工饲养 4.1 粘虫种源 由玉米田间采集幼虫,室内继代培养,挑选生长发育良好,健康的个体作为种源。粘虫鉴定特征见 附录B。 4.2 粘虫卵 4.2.1 粘虫卵的收集 以聚丙烯塑料绳为产卵底物,将其穿入产卵箱顶层事先挖好的小孔中,末端系扣防止塑料绳脱落; 塑料绳长度以达到或超过产卵箱底部为准,每天收集有粘虫卵的塑料绳。 4.2.2 粘虫卵的保存 将每天收集的粘虫卵放入保鲜袋中,置于温度0℃~4℃的冰箱内保存。 4.2.3 粘虫卵的消毒 将带有粘虫卵的塑料绳先用无菌水冲洗2~3遍,然后用4%甲醛溶液浸泡10min,最后再用无菌水冲 洗2~3遍,充分晾干。 4.2.4 粘虫卵的孵化 晾干的有粘虫卵塑料绳放入保鲜袋,加少许玉米苗保湿。放入温度26℃±1℃,光周期为L∶D=12∶12 的光照培养箱中使其孵化,卵孵化后转入养虫袋内饲喂。 4.3 粘虫幼虫 4.3.1 养虫袋 2 DB13/T 2347—2016 养虫袋用100目锦纶纱制成,长、宽均为33cm,袋口用塑料拉杆封住。袋内放入U形铁丝,撑起一定 空间,供幼虫在其间取食活动。此袋可供养1~2龄小幼虫1000头左右,3~4龄幼虫200~300头,5龄以 上幼虫70头左右。 4.3.2 粘虫低龄幼虫饲养 1~3龄粘虫小幼虫需选择较鲜嫩的玉米苗作为饲料在养虫袋中饲养,在养虫袋内每天加入100g~ 200 g新鲜玉米苗供幼虫食用。每天清除虫粪和更换饲料,操作时注意把残余在玉米芯叶内的幼虫收回, 防止幼虫丢失;待幼虫到达3龄及时调整养虫袋内幼虫密度。 4.3.3 粘虫大龄幼虫饲养 幼虫到达4龄后用人工饲料在养虫袋饲养,人工饲料配方及配制方法见附录C。此时幼虫取食量、排 粪量不断增加,每天添加60g~120g人工饲料,必须保证养虫袋每饲料的足量供应和及时清除粪便。同 时随着幼虫的生长及时调整幼虫密度并且剔除病虫,5龄前每袋供养200头左右,5龄后每袋供养70头左 右。养虫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此时幼虫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6℃±1℃,湿度为60%~70%,光周期为 L∶D=12∶12。 4.4 粘虫蛹 4.4.1 粘虫化蛹盒 用长35cm,宽25cm,高10cm的塑料盒供粘虫化蛹,盒盖中间配有纱网。 4.4.2 粘虫化蛹 将6龄幼虫挑出放入化蛹盒内,每盒可放幼虫100~150头。盒底铺有3~5层吸水纸,喷洒适量水并 放少量玉米苗保湿。 4.4.3 粘虫蛹收集 待粘虫化蛹3d后收集蛹。 4.4.4 粘虫蛹消毒 将蛹放入4%甲醛溶液浸泡2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2~3遍。 4.4.5 粘虫蛹羽化 将消毒后的蛹放入与化蛹盒内,盒底放3~5层吸水纸,用湿毛巾盖在盒子顶部。放入温度为26℃ ±1℃,湿度为75%~85%,光周期为L∶D=12∶12的养虫室内使其羽化。 4.5 粘虫成虫 4.5.1 粘虫成虫营养补充 成虫羽化后需饲喂10%蜂蜜水以补充营养。将80ml~100ml 10%蜂蜜水倒入容积250ml三角瓶中,用 脱脂棉制作一灯芯状吸绳,一端插入蜂蜜水中,另一端在瓶口,供粘虫成虫取食。 4.5.2 粘虫成虫产卵箱 产卵箱规格为50cm×35cm×55cm,框架、底座、后座为铝合金材料,前面为玻璃推拉门,其余面为 不锈钢纱网,每笼可供300头左右成虫产卵。 3 DB13/T 2347—2016 4.5.3 粘虫成虫产卵 在产卵箱内放置300头粘虫成虫,雌雄虫随机。箱顶盖上湿毛巾保湿,成虫3天后开始产卵,产卵介 质为聚丙烯塑料绳。 5 中红侧沟茧蜂的繁育 5.1 中红侧沟茧蜂种源 在非抗虫棉田采集棉铃虫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自然蜂种。中红侧沟茧蜂鉴定特征见附录A。 5.2 中红侧沟茧蜂接种箱 接种箱规格为40cm×35 cm×35cm的透明盒,前盖带有60目的锦纶纱网以保持盒子的通透性。 5.3 中红侧沟茧蜂接种 在中红侧沟茧蜂羽化后按雌雄1:1的比例放入蜂箱(雌雄鉴别见附录A),并使之交配48h。然后在 接蜂箱底部放150g~200 g玉米苗,并饲喂10%蜂蜜水以补充营养。接蜂时,在箱内放入交配后的中红侧 沟茧蜂雌蜂100头,箱底部放入2龄~2龄末的粘虫幼虫2000头,封闭好箱盖以防粘虫幼虫逃逸。接种24h 后取出被寄生粘虫幼虫,并更换下一批粘虫幼虫。 5.4 被寄生粘虫幼虫饲养 将接种24h的粘虫幼虫过筛后,放入养虫袋,幼虫密度为每袋500头。每天更换饲料并清除粪便,及 时剔除病虫和未寄生幼虫。饲养控制条件因繁育滞育茧和发育茧而不同(见5.5)。 5.5 中红侧沟茧蜂蜂茧的繁育 5.5.1 发育茧的繁育 将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温度26℃±1℃,L∶D=14∶10,相对湿度65%~75%的条件下饲养,一般10d 左右即可出茧。 5.5.2 滞育茧的繁育 将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温度16℃±1℃,L∶D=10∶14,相对湿度65%~75%的条件下饲养,一般25d 左右出茧。 5.6 中红侧沟茧蜂蜂茧贮存 5.6.1 发育茧的贮存 将发育茧放到底部有湿沙土的玻璃瓶中保湿,置于温度0℃~5℃的冷藏箱,可存放7d~10d。 5.6.2 滞育茧的贮存 将滞育茧放到底部有湿沙土的玻璃瓶中保湿,置于0℃~5℃的冷藏箱,可存放一年左右。 4 DB13/T 2347—2016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中红侧沟茧蜂形态特征 A.1 成虫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 ♀ 体长 3 mm。 头 触角丝状,18节,深黑,长4.20mm~5.00 mm,约与体等长。横形,向后圆形收窄。颜面和颊具 革状细皱。额和头顶具细刻点。唇基基部稍隆起,与颜面微分开;幕骨陷深。颚眼距稍长于上颚基宽。 单复眼间距约为单眼直径的2.8倍。 胸 前胸背板侧方光滑,中央凹陷,内有短横脊。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具皱状刻点;盾纵沟由浅而细 的皱显出;小盾片前凹内具纵脊。中胸侧板前方具皱状刻点,中央侧沟之后平滑有光泽。后胸侧板满布 粗糙皱纹。 翅 径脉从翅痣中央发出;第2肘室四边形,向端部狭;第1肘间横脉与肘脉第1段端或肘脉第2段着 色部位等长;小脉在基脉外方,其距稍短于小脉本身长度。 腹 并胸腹节具网状粗皱;中纵脊明显。第一背板长约为宽的2倍,满布皱纹,中央稍纵凹,侧缘几 乎平行,端部圆,后端中央有明显的光滑小隆丘;其余背板光滑。 体色 体黑色,腹部有时呈黑褐色,第2+3节背板赤黄色;触角黑褐色,柄节基部多半红褐色。须淡 黄色;足赤黄色,基部或中后足基节基部黑褐色;翅基片淡赤色,翅稍带烟褐色,翅痣和翅脉暗褐色, 翅痣基部有黄白色斑。 ♂ 触角较粗且长,上颊稍长于复眼横径。其余同♀。 A.2 卵 中红侧沟茧蜂产生无卵黄卵,初产卵长 289.94±30.9μm,卵椭圆型,稍微有点儿弯曲,颜色 为乳白色或无色透明。 A.3 幼虫 中红侧沟茧蜂将卵产于寄主体内,幼虫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其发育时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 不同而不同,一般为 6d~11d,中红侧沟茧峰幼虫有 3 个龄期。初孵幼虫长 0.51 mm、宽 0.12mm,腹部 扁平,非常活跃;头部高度骨化,头长 0.12mm、宽 0.21mm,比身体其余部分宽,具l对触角和 1 对运用 自如的角质化的颚;体色乳白色,有 13 节,最后 1 节长 80μm、宽 40μm,呈圆锥型尾巴状。随着幼虫 的生长,在尾丝的背侧面凸出 1 个球状器官,该器官为尾囊,尾巴消失,这时幼虫体长 1.77mm、宽 0.51mm。在产卵后 108h~113h,1 龄幼蜂开始蜕皮;2 龄幼蜂为无头型,尾囊发达,可见 10 节腹节。 在寄生后 7d~8d,3 龄幼蜂在寄主腹节 4~

pdf文档 DB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06:0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