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52676-2017 内 蒙 DB15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 T 1136—2017 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 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s Virus-free Stock, First-degree Seed Potato Production 2017 - 01 - 20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4 - 20 实施 发 布 DB15/T 1136—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繁育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繁育中心、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农 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海鹰、云庭、石晓华、曹亚利、张鹏飞、张智芳、樊明寿、秦永林、贾立国 段跃、梁俊梅、刘羽、王敏、颜维佳。 1 DB15/T 1136—2017 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种薯生产的耕地、种薯准备、播种、田间管理以及 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阴山南北麓及同类型区具有灌溉条件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33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GB 20464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GB/T 29375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育技术规程 GB/T 29376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GB/T 29378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NY/T 401 马铃薯种薯(种苗)病毒检测规程 3 原种(G2)、一级种(G3)生产 3.1 产地选择 符合 GB 7331 的检疫要求。 3.2 耕地 3.2.1 选择海拔较高、气候冷凉、自然隔离条件好的区域,土壤肥力较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 质为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块。 3.2.2 所选地块 3 年以上未种植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周围 1000 m 内无其他级别种薯、商品薯及十 字花科、茄科、蔷薇科以及其他开黄色花的作物种植。 3.2.3 2 年以上未施用过对马铃薯有影响的除草剂。 3.3 种薯 3.3.1 种薯选择 选择符合 GB 18133 质量要求的原原种(G1)种薯和原种(G2)。 3.3.2 播前准备 2 DB15/T 1136—2017 3.3.2.1 土壤准备 深翻30 cm~40 cm,精细耙耱整平。 3.3.2.2 催芽 ——原种(G2)生产。在播种前 8 天~12 天,将种薯放置在 18 ℃左右具有散射光条件的室内, 待芽萌动露白后即可播种; ——一级种(G3)生产。在播种前 15~20 天,将种薯堆放在 18℃左右的暖棚内,堆高 30 cm~50 cm,每隔 3 天~5 天翻动一次,待芽长达到 1 mm~2 mm 后立即见光通风,等待播种。 3.4 播种 3.4.1 播种时间 土壤 10cm 处地温稳定在 10 ℃~12 ℃,相对含水量达到 50 %~60 %即可播种。 3.4.2 播种密度 原种(G2)生产种薯推荐密度见表1,一级种(G3)生产种薯推荐密度见表2。 表 1 原种(G2)生产种薯推荐密度 单位:株/亩 种薯规格(直径) 品种熟期 生育期(出苗后) 10 mm~15 mm 15 mm ~ 20 mm 20 mm~ 25 mm 早熟 75天左右 8500~9000 8000~8500 7500~8000 中熟、中晚熟 105天~120天 7500~8000 7500~8000 7000~7500 表 2 一级种(G3)生产种薯推荐密度 单位:株/亩 整薯(直径) 品种熟期 生育期(出苗后) 切块 25 mm~ 35 mm 35 mm~45 mm 45 mm~55 mm 早熟 75天左右 7500~8000 7000~7500 7000~7500 8000~9000 中熟 105天左右 7500~8000 7000~7500 7000~7500 7500~8500 中晚薯 120天左右 7000~7500 7000~7500 7000~7500 7500~8500 3.4.3 播种深度 ——原种(G2)生产。一般开沟深度为 5 cm~8 ㎝,根据种薯规格覆土厚度一般为 6 cm~10 cm 为宜。种薯粒径大的覆土略厚,粒径小的覆土略薄; ——一级种(G3)生产。一般开沟深度为 8 cm~10 ㎝,覆土厚度一般为 10 cm~14 cm 为宜。 3.4.4 沟施药剂 3 DB15/T 1136—2017 随播种进行沟施适宜的杀菌剂及杀虫剂。切勿将药剂直接喷洒在种薯表皮上。 3.5 田间管理 3.5.1 除草 3.5.1.1 苗前封闭 种薯芽距地表6 cm时,使用打药机在土壤表面喷施除草剂,施药后开始灌溉,土层湿润深度控制在 5 cm±1 cm。 3.5.1.2 苗后除草 一般采用机械、化学药剂以及人工拔除的方式除草。 3.5.2 中耕 ——原种(G2)生产。当出苗率达到 30 %时开始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 1 cm~3 cm,将幼苗 及杂草全部覆盖;当马铃薯株高达到 15 ㎝~18 ㎝,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 4 cm~6 cm,漏培 的地方要进行人工培土; ——一级种(G3)生产。当出苗率达到 30 %时开始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 3 cm~5 cm,将出 来的幼苗及杂草全部覆盖;当马铃薯株高达到 15 ㎝~20 ㎝,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 5 cm~8 cm, 漏培的地方要进行人工培土。 3.5.3 水肥管理 施肥应参考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而定。施肥时间适当前移。在杀秧前一周停止肥料供应。 灌溉应依据土壤相对含水量而定。在杀秧前停止灌溉。 3.5.4 病毒检测 生育期间进行 2 次田间检测,杀秧前取块茎样检测。检测方法按照 NY/T 401 进行。 3.5.5 病杂株去除 根据田间检测结果,分别在现蕾期和盛花期进行 2 次~3 次去病去杂工作。在操作中携带塑料袋将 退化株、病株、杂株(含地上植株部分和地下部分)带出种薯地块妥善处理。 3.5.6 病害防控 出苗后 10 天开始喷施药剂防治,首次选用治疗性药剂,之后采用治疗性药剂和保护性药剂交替防 治,一般喷药间隔为 7 天。如果病害压力大或者降雨较频繁,喷药间隔调整为 5 天,并选用针对性治疗 药剂。 3.5.7 虫害防控 出苗后10天开始叶面喷施矿物油及杀虫剂,一般喷药间隔为7天,与病害防治同时进行。交替使用 不同毒理杀虫剂。 3.5.8 机械设备消毒 4 DB15/T 1136—2017 所有在种薯田中作业的机械设备在进入种薯田之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先用清水冲洗,然后用浓度 为 0.5%的次氯酸钙(漂白粉)消毒液清洗,半小时后再次用清水冲洗,待晾干后可入库停放或使用。 作业顺序应由高级别种薯田向低级别种薯田依次进行。 3.5.9 消毒带设置 在种薯生产田入口处使用宽度 2m、长度 3m~5m 的蒲草帘铺设于地面,并在其表面均匀撒施次氯酸 钙(漂白粉)粉剂。所有作业人员及机械必须经过消毒带方可进入种薯田。 3.5.10 其他防护措施 所有进入种薯田人员需用肥皂水洗手。种薯田内严禁吸烟。 3.6 收获 3.6.1 杀秧 收获前三周采用化学药剂或机械杀秧。 3.6.2 土壤水分 收获前对土壤水分情况进行评估,将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 50%~60%。 3.6.3 收获时间 查看薯皮木栓化程度确定具体收获时间,及时收获。 3.6.4 收获方法 采用机械收获方式,收获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机械损伤、暴晒、冻伤和雨淋。 3.6.5 包装及标签 采用编织袋包装,标签应符合 GB 20464 的相关规定。 3.6.6 入库前质量检测 入库前需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结果达到 GB 18133 的相关规定。 5

pdf文档 DB15-T 1136-2017 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1136-2017 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1136-2017 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1136-2017 马铃薯原种(G2)一级种(G3)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4:29:4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