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ICS 65.150 B 52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562.1—2018 替代 DB33/T 562.1-2005 花鱼骨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ry breeding of Hemibarbus maculatus 2018 - 08 - 30 发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9 - 30 实施 发 布 DB33/T 562.1—2018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无公害花鱼骨 第1部分:繁殖技术规范》DB33/T 562.1-2005。本次修订除编辑性修改外, 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部分引用文件(见 2); ——修改了亲鱼选择条件(见 4); ——删除了亲鱼产后培育部分; ——删除了自然产卵部分; ——修改了人工繁殖与水温(见 6.1); ——修改了药物及剂量和雌雄比例(见 6.2.4和表1); ——增加了水温与效应时间对应关系表(见 表2); ——修改了孵化密度(见 6.4.3); ——增加了鱼苗饲养中的氨基酸膏培育新方法(见 7.1.3.2); ——删除了网箱培育部分; ——增加了混养培育冬片鱼种技术(见 7.2.1.2); ——修改了各种规格鱼种(全长)与千克尾数(N)的关系表格(见 表3 ); ——修改了常见鱼病及防治方法(见 表4 )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见 附录A)。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胡廷尖、李倩、陈智慧、林锋、黄小红、尹文林、王雨辰。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562.1-2005,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I DB33/T 562.1—2018 花鱼骨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花鱼骨 (Hemibarbus maculatus)苗种繁育的环境条件、亲鱼选择、亲鱼培育、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花鱼骨的苗种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361 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SC/T 1008 淡水鱼苗种池塘常规培育技术规范 3 环境条件 3.1 水源和水质 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NY 5051的要求。 3.2 池塘 2 2 3.1.1 亲鱼培养池塘面积每只 667 m ~3333 m ,平均水深 1.2 m~1.8 m,塘埂宽度 1.5 m~2.5 m, 塘底平坦少淤泥,塘埂坚实不漏水,排灌方便。根据需要配备增氧机。池塘条件符合 NY/T 5361 的要求。 2 3.1.2 育苗池塘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并经冬季阳光曝晒,放养前一个月,每(亩)667 m 面积用生 石灰 75 kg~100 kg,化浆后全池泼洒,以改善池塘底质和杀灭病菌。 4 亲鱼选择 4.1 来源 宜选择种质特性明显、人工养殖或湖泊等天然水域中捕捞。 4.2 年龄和体重 应达到2足龄,雄鱼体重150 g以上,雌鱼体重125 g以上。 5 亲鱼培育 5.1 亲鱼放养 5.1.1 放养时间 以开春前半个月为宜。 5.1.2 放养密度 2 亲鱼应专池饲养。每亩(667 m )池塘放养150 kg~200 kg为宜,池中可搭配少许鲢和青虾。 1 DB33/T 562.1—2018 5.2 培育管理 5.2.1 冬季培育 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应达到38 %以上。应根据水温、天气及亲鱼摄食强度酌情掌握投饲量,并 适时施用有机肥,保持池水透明度30 cm左右。 5.2.2 产前培育 每隔7 天~10 天向池内加注新水,给亲鱼以适当的水流剌激,临产卵前半个月应停止冲水。 6 人工繁殖 6.1 繁殖季节 4月上旬至下旬,水温在18 ℃以上,适宜催产水温为20 ℃~24℃。 6.2 催产 6.2.1 成熟亲鱼挑选 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 6.2.2 雌雄鉴别 雄鱼在鳃盖上有明显的珠星,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轻压腹部时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柔软、 膨大,卵巢轮廓清晰,生殖孔微红。 6.2.3 雌雄比例 雌雄比例以3:1为宜。 6.2.4 药物及剂量 催产采用混合药物,剂量如表1所示。雄鱼剂量一般为雌鱼的二分之一。 表1 雌性催产药物与剂量 LRH-A(μg/㎏) HCG(Iu/kg) 1000~1200 DOM(mg/kg) 3~5 5~10 6.2.5 注射方法 o 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注射部位一般为腹鳍基部无鳞处。将针头朝鱼头方向与鱼体轴线成45 左右进 入,剌入深度0.3 cm~0.5 cm。 6.2.6 效应时间 效应时间与水温关系见表2。 表2 效应时间与水温关系 水温(℃) 效应时间(h) 18 33 19 28 20 25 21 23 22 21 23 18 24 15 6.3 人工授精 6.3.1 干法授精 将注射催产剂的亲鱼放入产卵池或网箱内,雌雄分开,用微流水剌激。根据效应时间及时检查亲鱼, 如轻压雌鱼腹部两侧即有卵子从生殖孔中流出,立即进行人工授精。先取雄鱼,擦干体表,用干燥针筒 抽取精液备用。用干毛巾抹去雌亲鱼腹部及泄殖孔四周的水份,轻压腹部将鱼卵挤入干的器皿(碗)中, 同时,滴入雄鱼的精液,整个操作过程应避免阳光直射。 2 DB33/T 562.1—2018 6.3.2 鱼卵脱粘 6.3.2.1 脱粘剂准备 脱粘用的黄泥搅拌成泥浆(泥水比例1:3),经60 目(网目直径0.250 mm)的网布过滤后装入容 器备用。 6.3.2.2 脱粘 将鱼卵(已经滴入雄鱼的精液)徐徐倒入泥浆中,同时,用手轻轻地搅动,待1 min~2 min后,将 卵放入80 目(网目直径0.180 mm)的网布中,用清水洗净后及时带水移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6.4 人工孵化 6.4.1 孵化方式 在孵化缸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孵化用水应砂滤或经0.15 mm~0.125 mm(100 目~120 目)的 筛绢过滤。 6.4.2 孵化水质 水质符合NY 5051的要求。 6.4.3 孵化密度 每1 m3水体放受精卵100 万粒~150 万粒,孵化缸水流速以鱼卵均匀冲起不沉积为度。 6.4.4 孵化管理 经常检查并且清网,特别注意出膜阶段勤清网,水体溶解氧在5 mg/L以上。 6.4.5 孵化时间 待鱼苗的鳔明显形成、卵黄囊消失,黑色腰点出现,能在水中进行平游时,可下塘培育或者出售。 7 苗种培育 7.1 夏花培育 7.1.1 池塘准备 2 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并经冬季阳光曝晒,放养前半个月,每亩(667 m )面积用生石灰75 kg~ 100 kg,化浆后全池泼洒,打回水。池塘夏花培育的常规环境条件应符合SC/T 1008的要求。 7.1.2 鱼苗放养 2 适宜放养密度为每亩(667 m )15 万尾~20 万尾。 7.1.3 培育方法 7.1.3.1 豆浆培育 2 鱼苗刚下塘时,每天泼洒2次豆浆,全池泼洒。鱼苗下塘一周内,每亩(667 m )每天投喂黄豆3 kg~ 4 kg,一周后增至每天5 kg~6 kg。数量依天气、水质而定。 7.1.3.2 氨基酸膏培育 2 将氨基酸膏用水稀释10 倍~20 倍,全池均匀泼洒。首次使用,每亩(667 m )水面使用0.5 kg~ 1.0 kg。7 天~8 天之后,视水体情况进行追施,后期数量减半。 7.1.4 日常管理 鱼苗下塘一周后加注新水,以后根据水质情况,每隔一周左右加水一次,每次加新水10 cm~15 cm; 水质开始变肥后每隔2 天~5 天加水1 次。饲养15 天时,待鱼苗长到1.5 cm后,开始在池边定点投喂 适量配合饲料。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及时清除敌害和杂物。 3 DB33/T 562.1—2018 7.1.5 苗种分塘 当夏花鱼种规格长至3 cm时应及时分塘,出塘前应停食1天,拉网锻炼。 7.2 冬片培育 夏花经过5个月~6个月的培育,养成全长8 cm~15 cm的冬片,冬片全长与每千克尾数的关系见表3。 表3 各种规格鱼种全长与千克尾数(N)的关系 鱼种全长(cm) 千克尾数(N) 8.0 ≤200 9.0 ≤170 10.0 ≤130 11.0 ≤100 12.0 ≤80 13.0 ≤60 14.0 ≤40 15.0 ≤20 7.2.1 培育方法 7.2.1.1 专养培育 苗种下塘前15 天,用常规方法彻底清塘;苗种放养前5 天~7 天,池塘进水0.8 m~1 m。每亩(667 2 m )放养3 万尾~3.5 万尾。套养鲢夏花30 尾~40 尾。 7.2.1.2 混养培育 在翘嘴红鲌冬片培育池可混养花鱼骨夏花鱼种2 万尾/亩。 7.2.2 饲养管理 7.2.2.1 饲料要求 夏花和冬片培育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保持在35%以上,饲料的安全卫生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7.2.2.2 饲料投喂 2 2 采用搭食台投喂,每亩(667 m )搭面积3 m 左右的食台2个,夏花培育期间,食台数量加倍。每天 投喂2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遇天气异常或鱼有浮头现象时,应推迟投喂或停食。水温为20 ℃~25 ℃ 或32 ℃以上时,每天投喂二次;水温为25 ℃~32 ℃时,每天投喂三次。投饲量以控制在1 h内吃完为 宜。 7.3 病害防治 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按NY 5071的规定执行。尽量清除池底淤泥。 7.3.1 预防措施 池塘在使用前后及鱼种放养时按要求进行清塘与消毒。鱼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 受伤。定期用浓度为20 mg/L~30 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7.3.2 防治方法 常见鱼病及防治方法见表4。 表4 常见鱼病及防治方法 鱼病名称 发病季节 主要病原及症状 每千克鱼宜用氟苯尼考10 mg~15 mg,制 成饵料投喂,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每立 细菌性败血症 方水体全池泼洒0.09 g~0.135 g三氯异氰 脲酸或4.5 mg~7.5 mg(以有效碘计)聚维 酮碘溶液,隔日一次,连用2次。 每千克鱼用恩诺沙星10 mg~20 mg硫酸新 流行季节主要是4月~11 主要病原是肠型点状气单胞 霉素5 mg,制成饵料投喂,每日1次,连用5 月,发病水温18 ℃以上, 菌等。病鱼肠壁充血发

pdf文档 DB33-T 562.1-2018 花(鱼骨)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3-T 562.1-2018 花(鱼骨)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1 页 DB33-T 562.1-2018 花(鱼骨)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2 页 DB33-T 562.1-2018 花(鱼骨)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4:36:0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