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99 B 22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45/T 1714—2018 绿色食品(A 级) 东兰墨米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food (grade A)—Guideline of productive technology for Donglan Black rice 2018 - 04 - 20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5 - 20 实施 发 布 — DB45/T 1714 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中全、沈方科、黄绍康、韦燕燕、陈立。 III — DB45/T 1714 2018 绿色食品(A 级) 东兰墨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A级)东兰墨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种植方式、栽培技术、收 获、贮藏、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地区绿色食品(A级)东兰墨米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东兰墨米 广西东兰县高寒山区野生墨谷经长期选育而成的一种黑糯稻农家品种。或者以此农家品种为亲本, 经育种改良后的具备同等特色的新黑糯品种,香味浓郁,糙米表皮黑色。 4 一般要求 4.1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 4.2 种植区域及稻田 种植区域位于东兰县境内,以及东兰县周边气候和土壤条件相近的巴马、凤山等自然环境较好、无 污染的区域。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 1 — DB45/T 1714 2018 4.3 品种 4.3.1 品种选择 中稻选用感温性品种,晚稻可选用感光性品种或者感温性品种。 4.3.2 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4.4 肥料使用 4.4.1 原则 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 4.4.2 施用 氮:磷:钾(N:P O :K O)比为1:0.6:1。氮肥用50%~8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10%~20% 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分蘖肥各占50%。 2 5 2 5 种植方式 5.1 间作 采用传统间作模式种植,以“日”状或者“目”字状插植,其他区域种植普通水稻。 5.2 单作 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可采用整块田成片种植。 6 栽培技术 6.1 用种量 每667 m 用种量,中稻2.0 kg~2.5 kg,晚稻1.5 kg~2.0 kg。间作模式按实际占田面积折算。 2 6.2 种子处理 6.2.1 晒种 浸种前将稻种平铺1 cm~2 cm厚,晒0.5 d~1 d,注意翻动,避免暴晒。或者鼓风干燥箱45 ℃干燥 6 h~12 h。 6.2.2 选种 水选:将稻种倒入清水中,边倒边搅拌,除去浮于水面的秕粒,保留沉于水底的饱满种子,用清水 冲洗1~2遍。 2 — DB45/T 1714 2018 6.2.3 浸种和消毒 中稻浸种48 h~72 h,晚稻浸种48 h~60 h,每隔6 h~8 h清洗、换水。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 消毒6 h~8 h后换清水继续浸种,或者用清水浸种12 h后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种12 h进行消毒,消毒 结束将种子捞出,清冼2~3遍,再用清水继续浸种。 6.2.4 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清洗干净,放入50 ℃~55 ℃温水中预热3 min~5 min,预热后捞出放在保温处 催芽,控制温度在35 ℃~38 ℃左右,每天翻动2~3次。晚稻谷种浸种消毒后,放置室内1 d~2 d自然发 芽。秧盘湿润育秧种子破胸即可播种;旱育秧或者水育秧,芽长到3 mm~4 mm播种。 6.3 育秧 6.3.1 秧田 选取平坦、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疏松、无禾本科恶性杂草的田块。 6.3.2 秧田准备 播种前30 d,翻耕晒田,播种前10 d~20 d每667 m 施腐熟有机肥750 kg~1 000 kg,过磷酸钙100 kg~ 150 kg,翻耕耙匀。播种前1 d,再施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均为15%)15 kg~20 kg并耙匀。 2 6.3.3 播种 6.3.3.1 播种期 中稻,4月下旬~5月上、中旬,平均气温稳定15 ℃以上时,播种;晚稻,6月中旬播种。 6.3.3.2 育秧方式 6.3.3.2.1 旱育秧 播种前按1.5 m划区起畦,畦边沟宽0.3 m,沟深0.1 m~0.2 m,充分平整畦面,浇足水分,使表土5 cm~ 10 cm土层处于水饱和状态,每平方米播种50 g~60 g,匀播稀播,播后均匀盖一层1 cm厚预先筛好的肥 沃细土。中稻用白色透明塑料膜盖小拱棚保温,晚稻盖遮阳网保湿,中稻气温升高后及时打开部分薄膜 炼苗2 d~3 d,然后移除薄膜,晚稻一叶平展后,及时打开遮阳网炼苗2 d~3 d,然后移除遮盖物。秧田 保持湿润,泥土发白变干,秧苗叶片卷曲时,浇水抗旱。2叶1心时可施用充分腐熟后稀释的粪水或0.5% 尿素水。在移栽前1 d,浇透水,使秧田土壤水分过饱和,保持2 h~3 h后,排干积水,移苗时少伤根、 多带泥。 6.3.3.2.2 水育秧 秧田犁耙好后,开沟起垄,垄宽1.2 m,厢沟宽0.3 m~0.4 m,沟深0.1 m~0.2 m。用泥浆将厢面压 平,涂抹光滑,厢面无积水即可播种,每平方米播种50 g~60 g,播种后用泥浆轻轻镇压和抹平田面, 防止积水。中稻用白色透明塑料膜盖小拱棚保温,晚稻盖遮阳网保湿,早稻气温回升后,及时揭膜炼苗, 晚稻2叶1心时移除覆盖物。中稻3叶、晚稻2叶1心时灌水过畦面1 cm,每667 m 施尿素7.5 kg、氯化钾5 kg。 2 3 — DB45/T 1714 2018 6.3.3.2.3 秧盘湿润育秧 将塑料秧盘摆放在整好的秧畦上,用塘泥或厢沟淤泥灌浆填充秧盘。在秧盘上均匀播种,每孔播2~ 3粒种子,然后用木浆或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嵌入泥土,同时形成平滑的田面。早稻用白色透明塑料 膜盖小拱棚保温,晚稻盖遮阳网保湿。保持秧盘泥土湿润。 6.4 大田栽培 6.4.1 整地 提早翻地,接茬田块在前茬收获后应及时耕翻、暴晒;再次旋耕地,施足基肥,每667 m 撒入腐熟 的有机肥不少于2 000 kg。 2 6.4.2 移栽 水育秧、旱育秧,移栽秧龄,中稻25 d~30 d,晚稻15 d~20 d;秧盘湿润育秧,移植秧龄中稻25 d, 晚稻12 d~15 d。 6.4.3 密度 每667 m 插秧中稻1.5万穴,晚稻1.8万穴,每穴2~3苗。 2 6.4.4 除草 采用人工除草。 6.4.5 追肥 每667 m 总施氮量5 kg;栽后3 d~5 d,每667 m 用尿素3 kg~4 kg均匀撒施;拔节期每667 m 施尿素 和氯化钾各3 kg~4 kg;齐穗期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2 2 2 6.4.6 水分管理 移栽时保持1 cm~2 cm水层,返青期水深4 cm~6 cm。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末期采用浅水灌溉。在分蘖 达到预期有效穗的80%开始排水露田和晒田。幼穗分化期保持田土湿润,孕穗期要灌水3 cm~5 cm,在 抽穗扬花期采用1 cm~2 cm浅水灌溉。结实期稻田间应保持土壤湿润,干湿交替,不太早断水。在收获 前10 d~15 d排水晒田。 6.4.7 病虫害防治 6.4.7.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6.4.7.2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种养结合、机械或人工除草等农艺措施,减少 有害生物的发生;采用健身栽培,培育壮苗、适时插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等措施,减少 病虫害的发生。 6.4.7.3 生物防治 利用和保护天敌,控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 DB45/T 1714 2018 6.4.7.4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等机械物理装置诱杀、捕杀害虫。 6.4.7.5 化学防治 常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参见附录C。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6.5 除杂 在各个生育时期,根据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叶鞘颜色、株叶型态、叶片大小、谷壳颜色、谷粒形 状、大小等,来识别杂株,将其清除。 7 收获 当90%以上的糙米籽粒变黑,谷壳颜色明显转变并整齐一致时,及时单独收割。先晒至七成干后堆 放5 d~7 d,再充分晒干至含水量低于13%。 8 贮藏 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9 生产档案 9.1 生产地块基本情况记录 生产地块进行编号管理,详细记录地块的镇村组级农户,田块大小,种植品种名称和其他基本情况, 生产地块基本情况记录参见附录A中的表A.1。 9.2 生产档案记录 9.2.1 农事活动记录 真实反映各地块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地块号、操作人、操作项目、日期、内容、用具、投入耗材及 其数量等,农事活动记录参见附录A中的表A.2。 9.2.2 生产投入品台账记录 建立台账记录,记录每地块物耗情况,包括消耗物资的名称、数量、批次、使用方式、人工消耗、 领用人等,台账记录参见附录A中的表A.3。 9.2.3 生产施肥记录 记录施肥,包括施肥日期、肥料名称、生长进程、施肥方法、施肥量、人工消耗量等,生产施肥记 录参见附录A中的表A.4。 9.2.4 病虫害防治记录 应记录病虫害防治的病情、日期、农药名称、使用方法、施药量等,病虫害防治记录参见附录A中 的表A.5。 5 — DB45/T 1714 2018 9.2.5 收获记录 应包括收获日期、地块号、品种、面积、产量、收获方式等,收获记录参见附录A中的表A.6。 9.2.6 贮存记录 建立贮存批次号,批次号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应能有效追溯和审查该批稻谷 的生产历史,记录贮存地点、方式、条件,稻谷干燥方式、水分含量、数量等。批次号使生产田块相连 接,与农事操作和收获记录等相承接,能通过批次号回溯基地名称、地块号、整个农事操作详情、收获 批次等各种生产信息。谷子贮存记录参见附录A中的表A.7。 10 种子繁殖 选择土壤肥沃、
DB45-T 1714-2018 绿色食品(A级)东兰墨米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9:54:4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