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22 DB5308 普 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8/ T 15—2017 代替 DG 5308/T 15-2014 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 2017 -07-03 发布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7-10-10 实施 发 布 DB5308/T 15-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G 5308/T 15-2014《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与DG 5308/T 15-2014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术语“传统墨江紫米”改为“墨江紫米”并更改了定义内容(见3.2,2014年版3.2); ——修改了“改良墨江紫米”的定义内容(见3.3,2014年版3.3); ——修改了“产地环境”的规定(见4,2014年版第4章); ——增加了“产品分类”的内容(见5); ——修改了“品种要求”的规定(见 6,2014 年版第 5 章) ; ——修改了“用种量、种子处理、播种、秧田管理”的技术要求(见7.1,2014年版6.1); ——修改了“大田栽培”的规定(见7.2,2014年版6.2); ——修改了“收获、包装、贮藏和运输”的规定(见 7.3,2014 年版 6.4) ; ——删除了对“生产加工企业、原粮收购、加工技术要求” 的规定(见 2014 年版 7.5.1) ; ——增加了“糙米、半糙米”的工艺(见 8.1); ——增加了“感官特征、加工质量要求、理化要求、安全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 净含量” 的规定(见9); ——删除了对“籼紫米、粳紫米、粳紫糯米”的质量要求(见2014年版7.5.1); ——修改了“检验方法”的规定(见10,2014年版7.6); ——修改了“检验规则”的规定(见11,2014年版7.6); ——修改了“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的规定(见12,2014年版7.7)。 本标准由墨江紫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农业和科技局负责起草,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墨江地道 酒业有限公司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应忠、王翔、滕有山、车立庚、徐哲、俞为民。 本标准于2014年6月首次发布,于2017年1月第一次修订。 I DB5308/T 15-2017 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墨江紫米的产地环境、产品分类、品种要求、栽培管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要求、 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墨江县境内紫米的种植和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50 稻谷 GB 1354 大米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31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谷物加工卫生规范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683 大米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GB/T 17109 粮食销售包装 GB/T 22244 保健食品中前花青素的测定 GB/T 22294 粮油检验 大米胶稠度的测定 GB/T 22515 粮油名词术语 粮食、油料及其加工产品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 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大米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25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紫米 DB5308/T 15-2017 具有紫色果皮的大米。在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中,紫米品种类型丰富,其果皮颜色因品种不 同而深浅不一,呈深紫色、紫色和浅紫色等。 3.2 墨江紫米 稻壳呈灰褐色,稻米果皮呈紫黑色,墨江县境内传统种植的籼型糯稻品种。 3.3 改良墨江紫米 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手段选育且通过国家级、省级及地市(州)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引种批准, 在墨江县试种示范成功,稻米果皮呈紫色的优质常规糯稻品种和杂交糯稻品种。 4 产地环境 选择海拔高度为1 000 m~1 600 m,排灌方便、土地肥沃的稻田,稻田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 线,距离污染源3 ㎞以上。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中二类区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 中二级标准的规定,灌溉用水质量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5 产品分类 按紫米留皮程度分为糙米和半糙米两类。 6 品种要求 6.1 品种选择 选择传统种植品种或改良墨江紫米品种,如癸能紫谷、龙坝紫谷、墨紫1号等。 6.2 种子质量要求 种子纯度≥99.0 %、净度≥98.0 %、发芽率≥85.0 %,水分含量≤13.0 %。 7 栽培管理 7.1 育秧 7.1.1 育秧时间 2 月中旬至3 月上旬播种。 7.1.2 用种量 每667 ㎡大田用种量为1.5 kg~2.0 kg,净苗床播种量为0.05 kg/㎡。 7.1.3 育秧方法 采用旱育秧技术。 DB5308/T 15-2017 7.1.4 种子处理 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a) 浸种前先在阳光下晒种 1 d,用浓度为 1 %的石灰水浸种 24 h 或用浓度为 50 %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 500 倍液消毒 6 h~8 h 后,将种子放入 30 ℃的清水中浸泡 1 d~2 d,再置于 25 ℃~ 30 ℃条件下催芽 1 d~2 d,当 80 %的种子露芽 1 mm~2 mm 时即可进行播种。 b) 浸种前先在阳光下晒种 1 d,将种子放入 30 ℃清水中浸泡 1 d~2 d 后,每千克种子用 350 g 水稻旱育保姆拌种即可进行播种。 7.1.5 苗床准备 应做好下列准备: a) 苗床设置:可选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水源且排灌方便的旱田或园地,也可选 通透性好的水田; b) 整地:播种前 7 d~10 d,在苗床上施用细碎腐熟的农家肥,用量为 10 kg/㎡,深翻 10 cm~ 15 cm 入土,整地除净残茬、平整苗床; c) 做床:苗床宽度为 1.2 m~1.4 m,长度根据地块而定,步道沟宽为 40 cm、深度为 15 cm~20 cm,反复平整床面; d) 配制营养土:视土质肥沃程度进行配制,将肥沃土或园田土与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按照 6:4 的 比例进行混合,过筛混拌均匀。 7.1.6 播种 播种前应先浇足底水,使秧床0 cm~10 cm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且墒面无积水,在秧床上均匀撒 播催芽种,播种量为70 g/㎡,播后立即覆盖营养土,盖土厚度以不露种为宜,再喷1 次清水,用营养 土补盖露种,随后在秧床上用竹片和塑料膜搭成中心高度为50 cm的拱棚,拱棚四周用土将塑料膜压实。 7.1.7 秧田管理 出苗前注意保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30 ℃,当秧苗长至1.5 叶~2 叶时注意降温,将棚内温度控 制在25 ℃,超过30 ℃时应揭开棚两头的塑料膜进行通风降温,当秧苗长至二叶一心时,应注意以下方 面的管理: a) 炼苗:昼揭夜盖进行炼苗,炼苗 6 d~7 d 后揭除薄膜; b) 追肥: 每 667 ㎡用清粪水或沼液 250 kg,或优质复合有机肥(养分含量≥20 %,有机质≥45 %) 40 kg,兑水 500 kg 浇苗; c) 病害防治: 每 667 ㎡用浓度为 3 %广枯灵水剂 0.1 kg 兑水 50 kg~60 kg 喷雾,用于防治立 枯病;每 667 ㎡用浓度为 75 %“三环唑”0.1 kg 或浓度为 40 %“富士一号”100 ml 兑水 50 kg 喷雾,用于防治稻瘟病; d) 除草:人工拔出杂草。 7.2 大田栽培 7.2.1 整田 移栽前对本田进行犁耙,并结合施底肥。整田应遵循“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做到田表平整。 7.2.2 移栽 3 DB5308/T 15-2017 3月下旬至4月下旬可进行移栽,秧龄控制在38 d~45 d。移栽时,大田按东西行向条栽,上等肥力 田块的行穴距为30 cm×10 cm,每穴栽种1 苗~2 苗,每667 ㎡可栽种2.2 万穴;中、下等肥力田块的 行穴距为26 cm×10 cm,每穴栽种1 苗~2 苗,每667 ㎡可栽种2.5 万穴,栽插密度根据品种特征特性 可作适当调整。 7.2.3 施肥 7.2.3.1 底肥 根据不同地力,施肥量为每667 ㎡大田施复合有机肥40 kg~80 kg;或农家肥600 kg~1000 kg, 加入纯氮(N)4 kg~6 kg、磷(P2O5)4 kg~5 kg、钾(K2O)3 kg~4 kg、硫酸锌(ZnSO4)1 kg。 7.2.3.2 追肥 应注意以下时期: a) 全田有 10 %的水稻剑叶露出时可施穗肥,每 667 ㎡施纯氮(N)0 kg~1.5 kg,施肥原则为叶 色浓绿不施,淡绿少施,落黄多施; b) 水稻抽穗 10 %时,可用磷酸二氢钾(KH2PO4)100 ml 兑水 50 kg 进行叶面喷雾,间隔 7 d,连 续喷 2 次。 7.2.4 水分管理 在下面几个时期注意水分管理: a) 育秧期:播种时应浇足底水,出苗前不用浇水,如发现水分不足,床面局部干燥变白,应及时 浇水,秧苗青头时,补浇1 次水,一叶一心时,结合通风炼苗浇水,以后酌情浇水,揭膜后, 缺水时应及时补水,插秧前5 d~7 d晒床蹲苗; b) 移栽-分蘖期:浅水移栽,栽后灌水4 cm~5 cm护苗返青,分蘖期保持浅水层厚度3 cm~4 cm。 当分蘖苗数达到15 万苗(茎蘖苗达到预期穗数的80 %~90 %)时放水晒田; c) 孕穗-收获期:稻穗分化发育时应停止晒田,灌水4 cm~5 cm,抽穗扬花期至灌浆结实期保持 水层厚度5 cm~10 cm,进入腊熟期可适当排水,收获前7 d~10 d排干田水。 7.2.5 病虫草害防治 7.2.5.1 基本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尽量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 7.2.5.2 农业防治
DB5308-T 15-2017 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程 普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4:42:2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