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221427527.9
(22)申请日 2022.06.09
(73)专利权人 同济大学
地址 200000 上海市杨 浦区四平路1239号
专利权人 上海睿之泽科技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田文钢 姚佳斌 付融冰 张语情
刘佳
(74)专利代理 机构 上海政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1479
专利代理师 罗子芳
(51)Int.Cl.
B01D 53/04(2006.01)
B01J 20/3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 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
有机废气的装置, 包括: 腔体、 转盘、 电机、 活性炭
叶片、 重量传感器、 电阻加热棒、 超声波发生器、
电动喷雾器以及PLC电气控制器; 电阻加热棒设
置在热脱附解析腔室中; 电动喷雾器 设置在超声
波吸附腔室的底部, 超声波发生器 设置在超声波
吸附腔室的侧壁; 废气吸附腔室、 热脱附解析腔
室、 超声波吸附腔室的隔板上开设有通道, 转盘
位于通道处, 由电机驱动旋转; 活性炭 叶片的数
量为若干个, 安装在转盘上, 转盘带动活性炭 叶
片旋转, 旋转方向为从废气吸附腔室、 超声波吸
附腔室、 热脱附解析腔室依次循环; 每个活性炭
叶片上安装有一个重量传感器, 重量传感器电连
接PLC电气控制器, PLC电气控制器电连接电机 。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17939661 U
2022.12.02
CN 217939661 U
1.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腔体、 转盘、 电机、 活性
炭叶片、 重量传感器、 电阻加热棒、 超声 波发生器、 电动喷雾器以及PLC电气控制器;
其中, 所述腔体通过隔板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 所述上腔室通过隔板分隔为左侧上
腔室和右侧上腔室;
所述上腔室的其中一侧腔室与有机废气输送管道相连接, 作为废气吸附腔室;
所述上腔室的另一侧腔室与排气管道相连接, 作为热脱附解析腔室, 所述电阻加热棒
设置在所述热脱附解析腔室中;
所述下腔室为超声波吸附腔室, 所述电动喷雾器设置在所述超声波吸附腔室的底部,
所述超声 波发生器设置在所述超声 波吸附腔室的侧壁;
所述废气吸附腔室、 所述热脱附解析腔室、 所述超声波吸附腔室的隔板上开设有通道,
所述转盘位于通道处, 所述 转盘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
所述活性炭叶片的数量为若干个, 所述活性炭叶片安装在所述转盘上, 所述转盘带动
所述活性炭叶片在通道处旋转, 所述活性炭叶片的旋转方向为从废气吸附腔室至超声波吸
附腔室、 再至热脱附解析腔室、 再至废气吸附腔室依次循环;
每个所述活性炭叶片上安装有一个所述重量传感器, 所述重量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
电气控制器, 所述PLC电气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机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其中, 所述活性炭叶片的数量为三个, 三个所述活性炭叶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 且任意
相邻两个活性炭叶片与所述 转盘的旋转中心构成120度夹角;
所述电机为120度角旋转的电机;
活性炭叶片静止时, 三个活性炭叶片分别位于所述废气吸附腔室、 所述超声波吸附腔
室、 所述热脱附解析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其中, 三个所述重量传感器之间设置为并联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其中, 所述活性炭叶片上均布开设有 若干的吸附孔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其中, 所述热脱附解析腔室与所述超声波吸附腔室之间设置有连通管, 所述连通管向
所述超声 波吸附腔室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其中, 所述超声 波吸附腔室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污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其中, 所述超声波发生器为二个, 呈对称设置在所述超声波吸附腔室的左侧壁和右侧
壁。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17939661 U
2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 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
气的装置 。
背景技术
[0002]在当前的工业有机废气处理中, 时常选择活性炭吸附作为最后一道 吸附工艺。 由
于活性炭易饱和特性, 使得活性炭的吸 附能力是有限的, 当其吸 附孔径附满了目标分子以
后就不再具有任何吸 附能力,从而失去了净化尾气的作用。 经过一定阶段使用后的活性炭
达到吸附饱和量后, 就需要进行开箱更换。 首先开箱 时, 当温度变化或受到震动时,有害气
体时时有可能造成活性炭吸 附箱中过饱和的尾气逸散, 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其次活性炭中
常常存在冷凝后的水汽, 更换过程可能造成液体的撒漏, 同样造成地标环境的二次污染, 最
终活性炭更 换后并作为固废或危废进行焚烧处置, 这对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0003]专利号CN114042364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更换活性炭的数量来应对不
同浓度的尾气的方式, 但是操作程度上较为繁琐, 并且在更 换时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
[0004]专利号CN215963594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通过热氮方式进行活性炭上有机物的去
除的方式, 但氮气生产工艺 成本相对较高, 且占地面积会大大增加, 在工艺现场的布置带来
难题。
[0005]专利号CN215655 190U公开了采用真空与微波协同的方式有机物进行去除的方式,
但同一频率 微波无法对有机物进行去除。
[0006]专利号CN113952946A公开了采用刮板的方式对活性炭表面有机物进行刮出的方
式, 该方式会造成活性炭表面的破损, 产生 微粒, 增加后续处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
废气的装置 。
[000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具有这样的特征, 包
括: 腔体、 转盘、 电机、 活性炭叶片、 重量传感器、 电阻加热棒、 超声波发生器、 电动喷雾器以
及PLC电气控制器; 其中, 腔体通过隔板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 上腔室通过隔板分隔为左
侧上腔室和右侧上腔室; 上腔室的其中一侧腔室与有机废气输送管道相连接, 作为废气吸
附腔室; 上腔室的另一侧腔室与排气管道相连接, 作为热脱附解析腔室, 电阻加热棒设置在
热脱附解析腔室中; 下腔室为超声波吸附腔室, 电动喷雾器设置在 超声波吸附腔室的底部,
超声波发生器设置在 超声波吸附腔室的侧壁; 废气吸附腔室、 热脱附解析腔室、 超声波吸附
腔室的隔板上开设有通道, 转盘位于通道处, 转盘由电机驱动旋转; 活性炭叶片的数量为若
干个, 活性炭叶片安装在转盘上, 转盘带动活性炭叶片在通道处旋转, 活性炭叶片的旋转方
向为从废气吸 附腔室至超声波吸 附腔室、 再至热脱附解析腔室、 再至废气吸 附腔室依 次循
环; 每个活性炭叶片上安装有一个重量传感器, 重量传感器电连接PLC电气控制器, PLC电气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17939661 U
3
专利 一种循环式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的装置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3-03 11:54:2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