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CCS B 22 扬 3210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210/T 1069—2020 扬辐粳 11 号优质稻谷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rice Yangfujing 11 2020 - 12 - 25 发布 2020 - 12 - 25 实施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 DB3210/T 1069 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建华、范德佳、何震天、张容、陈士强、刘建凤。 I — DB3210/T 1069 2020 扬辐粳 11 号优质稻谷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扬辐粳11号优质稻谷生产的产地环境、品质指标、产量指标和结构、生育指标、栽培 技术和收获贮存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扬州市行政区域内扬辐粳11号优质稻谷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17891 优质稻谷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5 品质指标 稻谷品质应达到GB/T 17891中规定的粳稻谷2级及以上。 6 产量 6.1 产量指标 产量600 kg/亩~650 kg/亩。 6.2 产量结构 有效穗20万/亩~21万/亩,每穗粒数120粒~125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 g~28.5 g。 2 — DB3210/T 1069 2020 7 生育指标 7.1 秧苗期 人工插秧或抛秧秧龄25 d~30 d,叶龄5.5~6叶,苗高18 cm~20 cm;机械插秧秧龄18 d~22 d,叶 龄3.5~4.0叶,苗高15 cm~20 cm。秧苗整齐,2苗/㎝ ,苗高15 cm~18 cm,苗基部扁宽,单株发根条 数12~16条,单株平均带蘖数1.5个以上,带蘖率85%以上,百株茎叶干重2.4 g~2.6 g。 2 7.2 分蘖期 人工插秧或抛秧后20 d~25 d达到够穗苗数,机械插秧后25 d~30 d达到够穗苗数,最高茎蘖数为穗 数的1.3倍~1.4倍。 7.3 拔节长穗期 拔节初期叶色自然褪淡,孕穗期封行,出穗期单茎绿叶数不少于5.5叶。 7.4 成熟期 单茎绿叶数大于3叶,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大于2.5。 8 栽培技术 8.1 秧田期 8.1.1 秧田培肥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旱育秧田在播种前60 d基施腐熟的厩肥2 t/亩~3 t/亩;在播种前10 d~15 d施用速效肥纯氮6 kg/ 亩~8 kg/亩,磷肥(P O )5 kg/亩~7 kg/亩,钾肥(K 0)7 kg/亩~10 kg/亩,耖细土粒,平整后做苗床。 湿润秧田在播种前60d基施腐熟的厩肥1 t/亩~2 t/亩,磷肥(P O )5 kg/亩~7 kg/亩,钾肥(K 0) 7 kg/亩~10 kg/亩,耕耖2次。播前10 d~15 d施用速效肥纯氮6 kg/亩~8 kg/亩。旋耕耖细土粒后,再 上水旋耕耱平、开沟作畦,整平苗床。苗床畦宽1.3 m~1.5 m,苗床畦间开宽30 ㎝、深15 ㎝的作业沟。 2 5 2 2 5 2 8.1.2 种子处理 8.1.2.1 晒种 晒种1 d~2 d。 8.1.2.2 选种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8.1.2.3 药剂浸种 药剂使用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种子应使用药剂处理,预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旱育秧稻种用多·多唑(粳型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后播种。机插秧、湿润育秧稻种用 10%二硫氰基甲烷或25%氰烯菌酯浸种2 d~3 d,捞出后洗净催芽,播种时种子应破胸露白。 8.1.3 播种 3 — DB3210/T 1069 2020 8.1.3.1 播种期 人工插秧或抛秧适宜播种期:5月10日~5月25日。机插秧适宜播种期:5月20日~6月5日。 8.1.3.2 播种量 旱育秧田播量60 kg/亩~80 kg/亩,湿润秧田播量20 kg/亩~25 kg/亩。机插秧每盘播芽种相当于干 种子120 g,确保每盘播芽种3500粒~4000粒,成苗3000株~3500株。 8.1.4 苗床肥水管理 8.1.4.1 旱育秧 播前洇足底墒水,播后及时覆膜保墒,齐苗揭膜后浇足水,4叶期前保持床土湿润;4叶期以后以旱 管为主,如中午出现卷叶到傍晚不能展开应及时补水。看苗追肥,可追施稀粪水,或喷施1%~2%的尿素 液1~2次。 8.1.4.2 湿润育秧 1叶1心期前保持苗床湿润,1叶1心期后间隙灌水,逐步搁实苗床,苗旺控制灌水,移栽前5 d~7 d 恢复水层。1叶1心期施断奶肥,一般宜施纯氮2.5 kg/亩~3.0 kg/亩;3叶1心期施促蘖肥,一般宜施纯 氮5.0 kg/亩~6.0 ㎏/亩;移栽前3 d~4 d施送嫁肥,一般宜施纯氮5.0 kg/亩~6.0 ㎏/亩。 8.1.4.3 机插秧 露地湿润育苗在播种后用无纺布平铺或拱架无纺布覆盖保湿保温,播种至出苗期温度控制在 25 ℃~30 ℃;1叶期及时揭布,先灌满一次平沟水后揭布;秧苗2叶1心前保持盘土湿润,2.5~3.1叶期 要排干畦沟中的积水,提高秧苗根部盘结力,并老健秧苗。 8.2 大田期 8.2.1 大田整地 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施生物有机肥于地表,上浅水后施无机肥旋耕整平,田面高低差小于3cm。 8.2.2 栽插规格 人工栽插:行距25 cm~27 ㎝,株距13 ㎝,亩栽1.7~1.8万穴,每穴4~5个茎蘖苗,栽插深度2 cm~ 3 ㎝,基本苗7~9万。人工抛植:2.5万穴/亩~3.0万穴/亩,基本苗7万/亩~8万/亩。机插秧:行距30cm, 株距7 cm~9 cm。每穴插2~3根秧苗,深度1.5 cm~2.5 cm,基本苗6万/亩~8万/亩。 8.2.3 施肥技术 8.2.3.1 肥料总量 肥料总量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一般宜施用纯氮18 kg/亩~20 kg/亩,磷肥(P 0 )9 kg/亩~10 kg/ 亩,钾肥(K O)9 kg/亩~10 kg/亩。 2 5 2 8.2.3.2 肥料运筹 氮肥的基肥、分蘖肥(含平衡肥)及穗肥比例为4∶4∶2;磷肥只作基肥施用;钾肥作基肥、穗肥 施用,比例为1∶1。分蘖肥一般在栽插后3 d~5 d内施用,平衡肥根据苗情适量施用,促花肥在叶龄余 数3.5叶(抽穗前35 d)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1.2叶(抽穗前20 d)时施用。 4 — DB3210/T 1069 2020 8.2.4 水浆管理 移栽时水层深度2 cm~3 cm,返青期3 cm~4 cm,分蘖期以浅水层为主,视苗情土质露田1~2次;当 茎蘖数达到穗数的90%时,开始搁田,至叶龄余数3.0期间多次轻搁,达到田面沉实,叶姿上举,总苗数 控制在35万/亩以内;叶龄余数2.5至齐穗期以浅水层为主;灌浆结实期至收获前5 d~7 d田间要保持湿 润,切勿断水过早,要重视养根保叶,活熟到老。 8.3 病虫草害防治 8.3.1 农药使用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 8.3.2 秧田期 旱育秧和机插硬盘育苗在播种盖土后,用噁草·丁草胺等除草。湿润秧在播种前10 d做好秧池后, 用丁草胺除草。 秧苗1叶1心后,用吡虫啉防治秧田灰飞虱、稻蓟马等2~3次。也可用防虫网覆盖阻止灰飞虱与秧苗 的接触,选用透气性好、遮挡光少、20目以上的无色防虫网,在水稻落谷后,用高度为45 cm~55 cm支 架支撑,覆盖在秧池上。 8.3.3 大田期 8.3.3.1 除草 移栽后3 d~5 d使用异丙甲草胺等除草剂封闭灭草,并建立3 cm~5 ㎝水层4 d~5 d。 8.3.3.2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防治纹枯病:在最高茎蘖苗期,株发病率15%~20%时,用噻呋酰胺对 稻株下部喷雾防治。防治稻瘟病:用异稻·稻瘟灵在始穗期稻叶初见少量病斑时(株发病率3%~7%)对 穗部喷雾防治。 8.3.3.3 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稻蓟马、螟虫、稻飞虱。以灯光、色板、性诱激素等物理方法诱(捕)杀害虫为主。当 害虫基数过大时,配合使用化学方法防治。防治螟虫:在螟虫卵孵化前一周或在卵孵高峰至幼虫为害初 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或10%阿维氟虫双酰胺防治。防治稻飞虱:当百丛稻飞虱虫量达1500~2000头时, 用10%噻嗪·吡虫啉对稻株中下部喷雾防治。防治稻蓟马:受稻蓟马为害的稻苗叶尖卷曲率在10%以上、 百株虫量300~500头以上时,用杀螟丹、三唑磷或吡虫啉喷雾防治。 9 收获和贮存 水稻黄熟期及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晒干,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旳地点贮存。 10 记录 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不少于2年。 5 — DB3210/T 1069 2020 附 录 A (资料性)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的常用农药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的常用农药见表A.1。 表A.1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的常用农药 农药类别 种子处理 药剂 除草剂 农药名称 防治对象 剂型 常用剂量 氰烯菌酯 恶苗病 25%悬浮剂 15 mL 加水 40 L,浸种 40 kg 二硫氰基甲烷 恶苗病、干尖线虫病 10%乳油 2 mL 加水 10 L,浸种 6 kg~8 kg 多·多唑 恶苗病 0.75%拌种剂 1 kg 拌种 20 kg~30 kg 丁草胺 杂草 60%悬浮剂 85 mL/亩~140 mL/亩 恶草·丁草胺 杂草 30%乳油 130 mL/亩~180 mL/亩 异丙甲草胺 杂草 96%乳油 75 mL/亩~130 mL/亩 噻呋酰胺 纹枯病 24%悬浮剂 20 mL/亩~25 mL/亩 异稻·稻瘟灵 稻瘟病 40%乳油 100 mL/亩~167 mL/亩 噻嗪·吡虫啉 稻飞虱、稻蓟马 10%乳
DB3210-T 1069-2020 扬辐粳11号优质稻谷生产技术规程 扬州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0 11:22:0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