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1487697.0 (22)申请日 2022.11.25 (71)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 学 地址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 大直街92号 (72)发明人 马丽 王忠金 王泽宇  (74)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609 专利代理师 王文雅 (51)Int.Cl. G16C 60/00(2019.01) G06F 30/20(2020.01) G06F 119/14(2020.01) (54)发明名称 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 置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 种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置。 针对试验方式繁琐复杂、 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该 方案包括: 确定板材初始参数; 基于顶点的厚向 应变增量来驱动板材变形, 确定第i步胀形时顶 点处的应变; 从顶点到压边位置逐点进行计算, 计算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应变; 从顶点到压边 位置逐点进行判断, 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 应变, 判断第i步胀形时第j点是否发生颈缩; 若 发生颈缩, 则停止胀形, 并记录发生颈缩的位置 和应变, 将发生颈缩的位置处的应变确定为极限 应变; 若第i步胀形时各个点均未发生颈缩, 则将 i=i+1, 以进行下一步胀形。 本方案, 能够快速且 准确的计算出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 变。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3页 CN 115547436 A 2022.12.30 CN 115547436 A 1.一种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 变确定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包括: S1、 确定板材材料参数、 板材初始 厚度、 切向粘附着力、 凹模半径、 初始压力以及胀形前 板材上各个点的应力和应 变; 其中, 胀形 前板材上各个节点的应力和应 变均为0; S2、 基于为顶点设定的厚向应变增量来驱动板材变形, 确定第i步胀形时顶点处的应 变; 其中, 板材为圆形板材, 顶点为圆形板材的圆心; i用于表征胀形步, 且i为不小于0的整 数; S3、 将板材从顶点至压边位置离散为m个点, 从顶点到压边位置逐点进行计算, 根据第i 步胀形时第(j ‑1)点处的应变, 计算第i步胀形时第 j点处的应变, 直到从顶 点到压边位置每 个点均计算完成为止; 在顶点处j=1; 该第j点处的应变包括: 经向应变、 环向应变、 厚向应变 和厚向剪应 变; m为大于1的整数, j用于表征点的编号, j的取值 为[1,m]范围内的整数; S4、 确定压边位置处板材的环向应变是否为0, 若是, 则执行S5, 否则, 重新给定压力, 并 基于重新给定的压力返回执 行S2; S5、 从顶点到压边位置逐点进行判断, 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应变, 判断第i步胀 形时第j点是否发生颈缩; 若发生颈缩, 则停止胀形, 并记录发生颈缩的位置和应变, 将发生 颈缩的位置处的应变确定为极限应变; 若第i步胀形时各个点均未发生颈缩, 则将i=i +1, 返 回S2, 以进行 下一步胀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第i步胀形时顶点处的应变, 包 括: 根据为顶点设定的厚向应 变增量, 确定顶点处的经向应 变增量和环向应 变增量; 将第(i‑1)步胀形时顶点处的正应变与第i步胀形时顶点处的正应变增量之和, 确定为 第i步胀形时顶点处的正应 变; 所述正应变包括经向应 变、 环向应 变和厚向应 变; 结合levy ‑mises流动法则和Hollomon应变硬化本构方程, 建立厚向剪应变增量的迭代 方程; 所述迭代方程为: 第i步胀形时第 j点的厚向剪应变增量的迭代新值等于第i步胀形时 第j点的厚向剪应变增量与流动本构参数的差值; 所述流动本构参数包括第(i ‑1)步胀形时 第j点的等效应变、 第i步胀形时第j点的正应变增量和第i步胀形时第j点的厚向剪应变增 量; 对所述迭代方程进行迭代求 解, 可得到第i步胀形时顶点的厚向剪应 变增量; 将第(i‑1)步胀形时顶点处的厚向剪应变与第i步胀形时顶点处的厚向剪应变增量之 和, 确定为第i 步胀形时顶点处的厚向剪应 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 j‑1)点处的应 变, 计算第i 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应 变, 包括: S31、 根据第i 步胀形时第(j ‑1)点处的厚度确定第i 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假定厚度; S32、 基于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假定厚度和所述板材初始厚度, 确定第i步胀形时第j 点处的厚向应 变; S33、 基于应变协调性和第i步胀形 时第(j‑1)点处的环向应变, 确定第i步胀形 时第j点 处的环向应 变; S34、 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厚向应变和环向应变, 确定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经 向应变; S35、 根据第i步胀形 时第j点处的正应变和第(i ‑1)步胀形 时第j点处的正应变, 确定出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15547436 A 2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正应 变增量; S36、 对所述迭代方程进行迭代求 解, 可得到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厚向剪应 变增量; S37、 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正应变增量和 厚向剪应变增量, 确定出第i步胀形时 第j点处的等效应 变增量; S38、 根据第(i ‑1)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等效应变和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等效应变增 量, 确定出第i 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等效应力; S39、 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环向应变增量、 经向应变增量、 等效应变增量和等效 应力, 结合 Levy‑Mises方程 求解出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环向应力和经向应力; S310、 基于经向的力平衡条件, 利用 第i步胀形时第(j ‑1)点处的厚度、 第i步胀形时第 (j‑1)点处的经向应力和环向应力、 第i步第j点的经向应力求解出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新 的厚度; S311、 确定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新的厚度与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假定厚度之间的差 值是否不大于 设定差值, 若 是, 则将该新的厚度确定为第i步胀形时第 j点处的厚度, 并执行 S312; 若否, 则将该新的厚度确定为第i 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假定厚度, 并返回S32; S312、 将第(i ‑1)步胀形 时第j点处的厚 向剪应变与第i步胀形 时第j点处的厚 向剪应变 增量之和, 确定为第i 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厚向剪应 变。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对所述迭代方程进行迭代求 解, 包括: 确定本次迭代的赋予值, 将本次迭代的赋予值赋予给第 i步胀形时第j点的厚向剪应变 增量, 代入所述迭代方程, 计算出第i 步胀形时第j点的厚向剪应 变增量的迭代新 值; 根据本次迭代中的迭代新 值与所代入的赋予值, 确定是否满足收敛 条件; 若满足, 则将本次迭代中所代入的赋予值确定为第i步胀形时第j点的厚向剪应变增 量; 若不满足, 则将本次迭代中的迭代新 值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赋予值, 进行 下一次迭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第i步胀形时第j点是否发生颈 缩, 包括: 确定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和第i步胀形时第(j+1)点处的等效应变增 量; 确定第j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与第(j+1)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两者的比值是否大于设 定比值, 若是, 则确定发生颈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所述记录发生颈缩的位置, 包括: 若第j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除以第(j+1)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的值大于所述设定比值, 则发生颈缩的位置为第j点; 第(j+1)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除以第j点处的等效应变增量的值大于所述设定比值, 则 发生颈缩的位置为第(j+1)点。 7.一种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 变确定装置, 其特 征在于, 包括: 参数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板材材料参数、 板材初始厚度、 切向粘附着力、 凹模半径、 初始 压力以及胀形前板材上各个点的应力和应变; 其中, 胀形前板材上各个节点的应力和应变 均为0; 应变计算单元, 用于基于为顶点设定的厚向应变增量来驱动板材变形, 确定第 i步胀形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15547436 A 3

PDF文档 专利 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置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置 第 1 页 专利 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置 第 2 页 专利 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置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2-18 22:28:1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